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對中國曆史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啟奉商祀,封於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乃定居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晚年與顏氏女徵在結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3歲喪父,受教於賢母徵在。15歲立誌於學。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相傳,他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4歲時魯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宮敬叔來學禮,從此,孔子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不滿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離魯至齊。齊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嬰等人的阻撓。不久孔子返回魯國,開始整理詩、書、禮、樂,並擴大教育事業,弟子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為中都宰,頗有政績,“一年,四方皆則之”。於是,由中都宰遷為司空,後又遷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魯夾穀之會,孔子相禮,臨事兵禮並用,魯國取得了勝利,收回了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後攝行相事,“墮三都”、抑三桓。孔子計劃失敗後,乃借口“燔肉不至”,帶領弟子離開魯國。時孔子55歲。自此,孔子開始了14年的周遊列國的漂泊生涯。其間雖“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
孔子回到魯國,時年已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集中精力從事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也較可靠。
在孔子哲學中,最高範疇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決定者。《論語》中有不少有關的記載。《子罕》記載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據《述而》記載,宋司馬桓�欲害孔子時,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孔子不僅認為他的生死由天決定,而且還認為,他的“德”,他擔負的複興文化的使命,也是天賦予的。孔子承認天是主宰,認為有天命存在,認為天命決定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興衰治亂。孔子在相信天命的同時,對周時盛行的通過卜筮探求上天意向的作法持否定態度,並且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人們應該順應天命而積極努力,不應該消極服從天命,放棄自己的努力。因而他特別強調“為仁由己”。這些思想與傳統的天命觀是矛盾的。它構成了西周天命觀向戰國唯物主義自然觀轉變的過渡環節。
孔子沒有明確否定鬼神,但對鬼神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對於人死後是否為鬼,他采取回避態度。他的這些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孔子一生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仁”這個概念在春秋時期已廣泛使用,孔子卻賦予“仁”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據《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他又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所以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表現於現實 之各種關係的具體準則,就是“禮”。孔子把禮視為維護舊等級製度的重要手段,認為它是區別華、夷的標誌。對於周禮的完美,他讚歎不止。但孔子重視周禮著眼於大節,細小之處也有所損益。他認為維護周禮,須從“正名”入手,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 無所措手足”。
政治上孔子提出實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係的方麵,即在經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對民寬刑罰而重教化。他反對統治者無節製地剝削人民,認為過分的剝削會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國有家者”的大患。他反對“不教而殺”的純任刑罰的苛政,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了實行德政,孔子還提出“舉賢才”的政治主張,這就突破了奴隸製度的“禮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親親”原則,在當時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孔子很重視道德修養,他要求人們“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認為必要時可以犧牲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為此他主張對性格過於進取的人加以遏製,對性格謙退的人加以促進。他提出“自訟”等修養方法,主張在博學多聞的基礎上進行反省,學與思結合,言與行一致。他總結自己的修養過程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首創私人辦學的教育家。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不管一個人的出身如何,隻要交上束修,都可以做他的學生。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出身於“0”、“鄙家”。孔子教育目的是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他說:“學也,祿在其中矣。”認為學生學習是為了“幹祿”。他把“文行忠信”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把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排斥在教學之外。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主張治學先要立人。他重視溫習的作用,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度。在教學中注重啟發、誘導、有的放矢,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注意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對象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在言教的同時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是春秋時代淵博的學問家。我國古代文獻的整理,亦開始於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刪《詩》,定《書》,“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他又據魯史而撰《春秋》。儒家《六經》都在不同程度上經過了孔子的加工整理。對於孔子的曆史評價,曆代出於不同之需要,褒貶各異,但對孔子的曆史影響之大,卻是一致讚同的。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名聲大著,被尊為“至聖先師”,自此孔子在中國曆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確立起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雖有一些人對孔子持批評態度,但其地位並未因此而動搖。
[以上內容由" wwww"分享。]
孔子相關
河南府文廟 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

孔廟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孔廟、孔林、孔府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仰聖門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孔府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孔林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曲阜孔子研究院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孔子六藝城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聖府大門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孔子生跡園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尼山孔廟和書院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夫子洞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崖城孔廟 海南省三亞市

永春文廟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

安溪文廟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武宣文廟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武宣

臨高文廟 海南省臨高縣

馬祖・東莒燈塔 台灣省

台北孔廟 台灣省台北大同區

新竹孔廟 台灣省新竹

北京孔廟 北京市東城區

衢州孔廟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

慈城孔廟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

應城孔廟 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

新洲孔廟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

湘鄉孔廟 湖南省湘潭市湘鄉市

德慶孔廟 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

佛山孔廟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

德陽孔廟 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

惠水孔廟 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

石羊孔廟 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

固原孔子文化館 寧夏自治區固原原州區

孔子青銅像 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

孔廟碑林 北京市東城區

曲阜孔子精華苑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

長樂孔廟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

孔林書院 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

建甌孔廟 福建省南平市建甌

夏津孔廟 山東省德州市夏津

彰化孔子廟 台灣省彰化

化州孔廟 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

孔子登臨處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

孔丘山聖人洞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

商丘孔子還鄉祠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杞縣孔廟 河南省開封市杞縣

同安孔廟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

廣南孔廟 雲南省文山州廣南

蕭縣孔廟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

壽縣孔廟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

梅城孔廟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

嘉定孔廟 上海市嘉定區

台南孔廟 台灣省台南

台中孔廟 台灣省台中

文昌孔廟 海南省文昌市

高雄孔廟 台灣省高雄

仙遊文廟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

汀州府文廟 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

杭川古建文廟 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

永安文廟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武威文廟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

黑井文廟 雲南省楚雄州祿豐

景東文廟 雲南省普洱市景東

清源文廟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

渾源文廟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

襄垣文廟 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

代縣文廟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

崞陽文廟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

聞喜文廟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

浮山文廟大成殿 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

左權文廟大成殿 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

靜升文廟 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

南召文廟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

絳州文廟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

襄陵文廟大成殿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

長治潞城文廟 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

上海解放紀念館 上海市寶山區

長子文廟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

金莊文廟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

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館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

蒙城文廟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

旌德文廟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

績溪文廟 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

桐城文廟 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

泗縣文廟大成殿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

太和文廟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

霍山文廟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

石門文廟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

新田文廟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

寧遠文廟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

湘陰文廟 湖南省嶽陽市湘陰

文廟古建築群 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

文廟尊經閣 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

旬邑文廟 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

涇陽縣博物館 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

鹹陽文廟 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

文廟大殿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

甘穀文廟 甘肅省天水市甘穀縣

貴德文廟及玉皇閣 青海省海南貴德縣

烏魯木齊文廟 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區

靜寧文廟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

耀州博物館(文廟)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

犍為文廟 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

汝南文廟大成殿 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

新蔡文廟大成殿 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

新蔡文廟 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

永和文廟大成殿 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

陽城文廟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密雲文廟 北京市密雲

定州文廟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

韓城文廟 陝西省渭南市韓城

興城文廟 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

馬街文廟 雲南省紅河州開遠

萬泉文廟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

東明文廟大成殿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

崇州文廟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江陰文廟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

華陰文廟 陝西省渭南市華陰

樂陵文廟 山東省德州市樂陵

南京六合文廟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

汝州文廟(汝州學宮) 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

寶豐文廟大成殿 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市

郟縣文廟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芒碭山文廟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

浚縣文廟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內鄉文廟 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

景東土林 雲南省普洱市景東

南京夫子廟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

南充文廟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

清江文廟 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

中國曆史上公認的十大聖人(文聖) (第1位)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100位曆史名人() (第1位)
人物關係:學生:

樊須 (前505~?) 孔門七十二賢

伯虔 (前501~?)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皙哀 孔門七十二賢

曾� 孔門七十二賢

顏路 (前545~?) 孔門七十二賢

商瞿 (前522~?) 孔門七十二賢

高柴 (前521~前393) 孔門七十二賢

漆雕開 (前540~?) 孔門七十二賢

原憲 (前515~?) 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司馬耕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公冶長 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有若 (前518~?) 孔門七十二賢

公西赤 (前509~?)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巫馬施 (前521~?)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梁� (前522~?)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冉孺 (前501~?)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冉耕 (前544~?) 孔門十哲,孔門七十二賢

顏回 (前521~前490) 儒家五聖,孔門十哲

公伯繚 孔門七十二賢

冉季 (前498~?) 孔門七十二賢

仲由 (前452~前480) 孔門十哲,二十四孝子,子路,孔門七十二賢

端木賜 (前520~前456) 孔門十哲,子貢,孔門七十二賢

言偃 (前506~前443) 孔門十哲,孔門七十二賢

曾點

曾參 (前505~前435) 儒家五聖,二十四孝子,孔門七十二賢

徒孫:

吳起 (前440~前381) 戰國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

冉求 (前522~?) 孔門十哲,孔門七十二賢

閔損 (前536~前487) 孔門十哲,二十四孝子,孔門七十二賢

南宮適 (前506~?) 孔門七十二賢

孔� (前483~前402) 子思,孔�

公祖句茲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秦非 孔門七十二賢

石作蜀 (前519~前479)

卜商 (前507~?) “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

冉雍 (前522~前466) 孔門十哲,孔門七十二賢

顓孫師 孔門七十二賢

澹台滅明 (前512~?)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宓不齊 (前521~前445) 孔門七十二賢

宰予 (前522~前458) 孔門十哲,孔門七十二賢

原亢籍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曹恤 (前501~?)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榮旗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縣成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左人郢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燕� (前541~前476)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鄭邦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施之常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申黨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步叔乘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秦商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樂�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廉�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叔仲會 (前501~?)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顏何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狄黑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邦巽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孔忠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顏噲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秦冉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秦祖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漆雕哆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顏高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漆雕徒父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壤駟赤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商澤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任不齊 (前545~前468)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顏之仆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後處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西輿如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夏首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奚容�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肩定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顏祖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單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句井疆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罕父黑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良孺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相關成語:
【韋編三絕】 相關人物:

孔子 (前551~前479) 孔丘

【不恥下問】 相關人物:

孔子 (前551~前479) 孔丘

孔圉

【暴虎馮河】 相關人物:

孔子 (前551~前479) 孔丘

仲由 (前452~前480) 孔門十哲,二十四孝子,子路,孔門七十二賢

顏回 (前521~前490) 儒家五聖,孔門十哲

【出類拔萃】 相關人物:

孟子 (前372~前289)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

有若 (前518~?) 孔門七十二賢

孔子 (前551~前479) 孔丘
相關影視:
電影《孔子》 2010年 周潤發 飾 孔子
同年(公元前479年)去世的名人:
老萊子 (前599~前479) 二十四孝子 湖北省荊門

石作蜀 (前519~前479) 甘肅省天水甘穀縣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热点文章
光伏業務虧損又陷連環訴訟 華東重機子公司被起訴涉案2.08億元
女籃比賽(女籃總決賽比賽時間)
西鳳集團舉行酒文化博物館藏品捐贈儀式
網易日本櫻花工作室招聘 開發超大型遊戲及大型IP
強美元邏輯遇挑戰!人民幣匯率穩中有進
有趣的動物二年級作文(有趣的動物二年級作文100字)